SAIMEI

Concept

DATUM

『源源不断摇曳的光的粒子,跃动的光线,随着思想浮现的太阳...我失去了重量,变成了羽毛。』

在一个冬天的温暖午后,我为了寻求一些微小的疗愈而向原野进发。沐浴着从树叶间撒下的舒适的阳光,我被浓厚的寂静中产生的植物的形态和音象(音色)吸引住了。

通过镜头,不经意的观察着那些令人难以捉摸的声音,那里充满着紧张与解决,暧昧与暗示,包含着一种不完全的,近似于冥想的追问,是一种音乐与生命的舞蹈。

在光渦的思潮中,那是没有一点努力,没有一点言语,
也没有一点思想…

时间整体保持原样,通过各种各样的瞬间存在着。
熟视的瞬间,心中浮现出的那个想法,强制性的从外到内修正了我的整个意识。

永恒的外侧和那超越性的摇摆,在悲怆的意象中,其形与自己的空虚性产生的眩晕与重叠,其他性。也是揭示了在知觉中非我(外物)是被动者而不是主动者的这一要素。


『她总是向着太阳转。尽管她的根紧紧的固定着她,身体也被改变了,但她对太阳的爱是不变的。』奥维德『变形记』


『近代的物质性科学,视驱逐人类感官为至理发展至今。例如,耳朵的使用,所有周期性曲线及伪周期性曲线均可用以表现声音。连接人类侧脸的额头至下巴的曲线也能作为“声音”听取。』寺田寅彦「椿花中看宇宙」


约翰尼斯・开普勒( Johannes・Kepler, 1571ー1630 )为了直观的理解植物在阳光下的被动行为,以及主动行为形成的效应。而对植物的形态进行研究一事,在物理学家沃尔夫冈·泡利的著作中曾有介绍。

光波以惊人的严密的方式,从星界传递到我们的世界。正是通过这种回旋运动,植物类的神经系统不停的复刻着周围的光波辐射(亚原子世界)亦是说,开普勒通过支配着植物的形态与变形的法则,暗示了未知的光学理论(可能形态)。

根据詹姆斯·J·吉布森的理论,知觉和认知并不是通过物体形态本身的刺激转化成的,而是物体变项中的不变项『不同于物理学实际存在的形式,而是在光中实际存在的信息(即振动)』所提供的。

例如在罗夏墨迹测验中随即形成的墨斑,是当“虚假的并不存在的对象”被认知为“实际存在在表面的某物”时才可能实现的。信息空间中虚与实,必须与古典光学中虚像与实像区别开来才行。

*DATUM【语源】是拉丁语中“被给予的(东西)”的意思。

植物相关参考文献

①植物细胞比动物细胞的结构更复杂。与动物细胞的不同在于,它们拥有一种细胞器。即叶绿体。
就动物获取视力、植物获取光合作用能力,《生命的跃升》(作者:尼克·连恩)内有详细解说。

LIFE ASCENDING /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by Nick Lane

②植物的记忆和人类的免疫记忆一样,属于内隐记忆。内隐记忆,即为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的无意识性记忆。
早在19世纪,查尔斯·达尔文便指出根部与神经网络相似。近年来这一论点再度得到关注。显然,提出“根脑假说”的达尔文视植物为智慧生物。
2005年,研究植物情报网络的新领域“植物神经生物学”诞生于世,引起学术界哗然。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作者:丹尼尔·查莫维茨)
WHAT A PLANT KNOWS / A FIELD GUIDE TO THE SENSES by Daniel Chamovitz


③“植物是否会入眠”拉丁语名为卡罗卢斯·林奈乌斯(1707〜1778年)的他,以瑞典名卡尔·冯·林奈闻名于世。
他是医生、探险家、博物学者,更是投身于植物分类法研究的人物。林奈终生发表了各种植物研究相关的见解。
充满自信的他直截了当地发表出“植物会入眠”的简洁理论。
当今时代,睡眠作为基本的生命机能,被公认为和进化最快的脑部活动密切相关。
精神分析学认为,梦是内心无意识部分的显露。
目前,梦被视为是大脑学习和合理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是大脑中最高端机能的产物。


④植物是经历漫长进化之路精炼而成的社会性生物。植物拥有和人截然不同的“时间的标准”,要认同这一点并不是难事。
如果事态在以人类肉眼难以察觉的缓慢速度下发展,那么这样的标准对我们来说毫无意义。

难以理解吗?那么让我们更简洁地说明吧。“快”“慢”的标准并不是绝对的。
人类和植物的移动速度有着天壤之别,导致我们的感官被蒙在鼓里。

换句话说,研究植物的智能,对我们人类而言,是试图理解采用与我们不一样的方法思考的生命系统的行为,其难度可想而知。
如果有朝一日,我们遭遇外星智慧生物,先不谈如何沟通,首先,我们能够识别到外星生物的智能吗?恐怕不能。
人类无法识别与自己类型不同的智能,一心专注于寻找外星生物智能的我们,是不是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在宇宙中执意寻找和自己类似的智能的路呢?


⑤植物神经生物学的主题,是将植物视为拥有从环境中收集信息、预测、共享、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的生物,并对其加以研究。
从针对植物的交流沟通和社会化系统的研究(生物灵感)中,诞生了“植物机器人”(植物型机器人),不仅如此,构建以植物为基盘的网络“绿色网络”(Greenternet)的计划也已启动。

有朝一日,或许植物会告诉我们有毒的云即将到来,提供有关空气和土壤的信息,传达雪崩及地震的讯息等。
这就是引进植物的计算能力和计算系统为基盘,采用新算法的电脑。


③④⑤《他们没大脑,但它们有智能》(作者:斯特凡诺·曼库索 亚历山德拉·维奥拉 序言:迈克尔·波伦)
VERDE BRILLANTE / Sensibilità e intelligenza del mondo vegetale by Stefano Mancuso, Alessandra Viola, Foreword by Michael Pollan.

装置【ECHO】

本装置通过检测植物波动,从其与细腻水流的相互作用中体现包括湍流在内的各种流体性质。
双向连接植物与人类非意识性前兆的衔接口。

太阳这类恒星伟大之处,在于将核裂变产生的光芒,转化为我们绿色星球上绵绵不绝的能量之流。
植物们从绿叶、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根到饱含繁殖信息的种子等均遵从秩序进行转换。比这更吸引人兴致的,是动物体内能量恒定不变的流动。我们能从其中切实感受到能量的流动。他们律动不息,甚至能散发热量。

几乎在所有原子及宇宙中,如此宇宙型倦怠与静止状态是标准状态。几乎所有的宇宙物质都在向冻结的基态滑落,仅有极少部分处在捕捉能量波上浮起舞的状态中。身处于坚硬沉重的原子世界中的我们,确实在开始向无形的、价值脱身体化方向蜕化。

请您联想等同于无光之寂的状态。宇宙扩张给事物带来“倾斜”。能量如同受重力影响的水一般,在其差异消除前不会停息。抗衡熵之力试图维持差异的行为孕育出“自然的风景”。

湍流特征之一在于强涡量变化,具有三维性也是其重要性质。在涡量构造领域,晚年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也曾经热衷于研究,作画《水流草图》。浮想起在上古时代的地球上通过接连不断的化学反应孕育生命起源的螺旋构造,我们可以认为成为生命起源的耗散系统,是通过水的三大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复杂能源交换产生的。永无尽头的计算如水。真正令人感到意趣盎然的计算,时常发生于固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的临界点相变处附近。

有机体中蕴含铭刻时间的“生命”,身体内部的有机体状态通过接触环境中的对象及现象,变化不止。像生命体这样能够处理信息的系统究竟是如何在自然界中自然发生式诞生的呢。物质系统为何能具备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呢。计算能力为何作为涌现性属性发生于非生命类中呢。

“我们至今未曾窥视‘活着的系统’,自然与信息、人类之间的‘关系’才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领域吧。”——格雷戈里·贝特森

查尔斯·达尔文在研究自然选择理论时,为“眼睛”所烦恼。因为他发现解释眼睛如何逐渐变化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其理由在于视网膜、晶状体、瞳孔已完美的构成了一个整体,无论是哪里出现细微的瑕疵,都会完全丧失作用。

就像浴缸排水时水分子立即会呈现漩涡形状一样,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多次出现同样模式时,可认定其为必然性构造。拥有照相机般构造的眼睛能诞生于世,看上去如同别无仅有的奇迹,但实际上已经在地球历史中发生过多次。如此模式与其他再现原型一样,无需加以意识大脑即可认知。那是因为它具有同样的生命基础、具有自我组织复杂性的内在惯性。

“生物照相机”般出色的光学构造物,也是与一部分章鱼、蛞蝓、海洋环节动物、水母、蜘蛛共通的趋同进化。人类日积月累数千年,终于发明出可实际投入应用的照相机形人工眼。进化演变的设计、突发的飞跃、涌现的复杂适应系统等,科技之种在时间流转下变化的过程,和物种的系统进化模型相似。生命,即为自我生成的信息系统。物理学家戴维·玻姆说,未来科学或将近似于艺术。“理论(Theory)”的词源来自“观看”一词。

心灵的物理学在何方?
在现代物理学中,将“重力”理解为扭曲空间的几何效果很重要。光线的旋涡,原本存在于将光视为点性存在的射影空间。在此,忘记现实三维空间的存在,单纯考虑“镜子”,就会发现那是处理由物体光线产生的“影子”的奇妙世界。

光的几何学(射影几何学)扩张为复数,便会转变为和我们的大脑能够识别的维度截然不同的“映照自然的镜子”。这个镜像世界在数学及物理学世界中,被称为由实轴和虚轴构成的“复平面”(高斯平面),由理解这个宇宙必不可缺的“负维度的世界”(haptic data)构成。

视湍流(镜子)为可以分解至最原始单元的自然界分辨系统(Unbundling),以及认知机能的巨大回路。

“与其说我们的心只不过是经典物理学构造中被称为‘客体’的对象执行的算法的特征,或许应该说是来源于支配我们所居住世界现实的物理法则里某种令人吃惊的奇妙特征的性质吧。”——罗杰·彭罗斯

意识,在大脑获得不使用语言去叙述故事的能力,单纯的能力时产生。在意识性心灵下方存在地下洞窟,洞窟中有多种等级。某一等级,就是由不加以注意的概念(与生俱来的感性)构成。
研究实验表明,空间信息及模式化信息主要由大脑右半球处理。右半球如同柯斯积木图案测验一般,拥有将事物各部分归纳于各模式中,读取各模式中点的位置及数字,感知有旋律性的声音模式等优秀能力。

简而言之,心灵读取自己接受的信息时,一切都嵌入从最初一直存在的感官的混沌之中。“现象”才是现实,心灵是我们直接的所知所感,同时,意识也是因其精妙而成为创造幻想的装置。

所谓情报,是某条消息所拥有的意外性基准,即,获取信息时接收的惊讶大小的基准。意识主导的文明,往往会剥夺人类的他异性和矛盾,令信息体验变得枯燥无味。“他人”与“他者”相似而不相同。在此,请容许我将从日常的“他人”扩展向非日常的“他者”的“现象”相关问题,称之为《他者论》。

“我感觉被称为我自己的对象所构成的事物,是由存在于我内部的比我自己更宏大的存在所构成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


参考文献:
*《科技想要什么》作者:凯文·凯利
《WHAT TECHNOLOGY WANTS》by Kevin Kelly

*《模仿律》作者: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Les Lois de I’imitation》by Jean-Gabriel Tarde

*《湍鉴——混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作者:J.布里格斯 F.D.皮特
《TURBULENT MIRROR/An Illustrated Guide to Chaos Theory and the Science of Wholeness》by John Briggs and F.David Peat

*《感受发生的一切:意识产生中的身体和情绪》作者: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
《The Feeling of What Happens/Body and Emotion in the Making of Consciousness》by Antonio.R.Damasio

*《使用者的错觉》作者:陶·诺瑞钱德
《The User Illusion/Cutting Consciousness Down to Size》by Tor Norretranders

*《二分心智的崩塌:人类意识的起源》作者:朱利安·杰恩斯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by Julian Jaynes

*《Beyond the Doubting of a Shadow by Roger Penrose》
作者:罗杰·彭罗斯 翻译/解说:竹内薰 茂木健一郎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作者:格利葛利·贝特森 松冈正刚的千夜千册 446夜



“和现代符号论兴盛同步而起的媒体特征,在于机器‘书写’文字。这里所说的‘书写’,是技术的文字,具体而言指记录‘声音及光的痕迹’。在书本时代里,人们通过读写文字度过文化生活。‘技术书写的文字’,拥有和活字截然不同的一大特征。那就是,人类无法读懂。这并非错觉,是因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机械工作间有着鸿沟。正是这个‘认知的鸿沟’统制人类的感官,生成意识。这正是瓦尔特·本雅明所说的‘机械复制的时代’。

这一鸿沟,类同于人类就梦境培养至今的文化,梦境与现实的区别暧昧而无法凿定的状态。梦中缺乏‘此刻此地’的经验。换言之,忘记或想起梦境、诠释梦境的行为并非出自此时此刻的意识,而是从意识的缺失出发形成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多重诠释梦境的意义。所以解梦也占据了存在的重要领域。和拉斯科洞窟及肖维岩洞的壁画一样,它与古人的符号有所关联,或者说这与探问‘何为人工智能’也有着根本性关联。人类与机械以符号为媒介彼此沟通的新世界,即‘人类与机械共享的符号的领域’已经近在触手可及的距离。”《新符号论》石田英敬 + 东浩纪


“我将意识(神经系统)视为功能性能力,例如,和引发重力效果的波函数收缩间的关系。这一概念的中心是‘不可计算性’(non-computability )。目前为人所知的物理法则均为可计算性类型。换言之,我们需要走到目前物理学绘景的外界。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即创造量子重力的‘量子大脑’,是目前尚未成功的物理学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重要的是,空间的扭曲影响时空的曲率,对量子力学法则本身造成微小而根本性的影响。这是在如同心灵一般的经验媒体中的自我组织流程中的一大高潮,其绘景也与怀特黑德著作的occasions of experience的概念相重合。”罗杰·彭罗斯 + 史都华·哈默洛夫